芊爸升学圈 初升高 研学·观天下|临摹千年历史脉络 追寻先秦古蜀文明

研学·观天下|临摹千年历史脉络 追寻先秦古蜀文明

c8xnpvLh_AgG9-6

640-9

640-12

暑期研学为新津成外学子们打开了一扇神秘的大门,在初期成都博物馆参观研讨过程中,学子们根据所见所闻,结合不同领域的知识进行分析、记录、交流与思考,在这项融合课程中,充分体验了研学的魅力和价值。

特别值得赞叹的是,暑期实践研学过程中的活动记录、拍摄照片、剪辑视频、论文写作,全部都由学子们自主完成。本期为大家呈现的是来自2020级翱翔班第七小组的研学成果。

本期研学课题

揭秘消逝在时光里的先秦古蜀文明

 

指导教师

聂强  杨秀杰  邓占梅

 

小组成员

刘辰雨  龚询  周栎鑫  

唐唯川  赵彦雄  蒋雨墨

 

启·探寻之旅

640-10

南山悠然,巅绕薄雾,林间溪水,鸣若丝竹。

640-11

细雨过后的天青色,淡远辽阔,绵延不绝。翱翔班第七小组,在斜雨微风中,踏上了研学之路。

太阳洒下万道霞光,顷刻间层林尽染。这一次,新津成外学子们将共同临摹跨越千年的时间脉络,去捕捉古蜀文明中那些熠熠生辉、惹人深省的中国瑰宝。

汇·结题论文

翱翔班第七小组

先秦古蜀文明指的是文明社会建立到秦朝统一六国的蜀地文明,及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的蜀地文明。我们小组为什么会选择这个研究课题?其意义何在?

其一,先秦古蜀文明作为成都平原即天府文化的起源,一直笼罩在神秘的面纱中。其原因在于这一时期的文明均没有直接的文献记载,仅有实物出土。这可以为我们的研学提供更多空间,使研究更有价值。其二,先秦古蜀文明是天府文化的起源,对其深入的研究对于受天府文化熏陶的我们有更重要的意义。

回溯过去,探寻先秦古蜀文明,剖析先秦古蜀文化,整理时间线,深入探索天府文化的逐步形成过程。

具体研究内容

 

● 先秦古蜀文明的变迁顺序以及制度变化;

● 先秦古蜀文明的人民生活方式及科技进步;

● 先秦古蜀文明的精神文化;

● 先秦古蜀文明的对外交往。

640-1

● 先秦古蜀文明的变迁顺序以及制度变化论述

 

蜀地文明初步形成于距今6300至5000年前。在当时出现了早期的聚落及手工业制品。此时期聚落大部分分布在岷江流域,生存生活对河流有较高依赖,并由此对水和河流产生最初的崇拜,形成以水为中心的精神图腾,并以此出现了精神约束,道德概念基本形成,为后来建立起以宗教为中心的城市做出铺垫。但当时制度发展尚不成熟,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和规定,也缺少管辖的必要手段,不能把此时期归为制度形成时期。该时期作为制度的萌芽时期存在。

下一个时期以宝墩文明为代表。具体形成时间在夏商周以前,新石器时期以后。在该时期,此前的小型聚落因为精神文化已经合并,并由此引起了最初的大型聚落,即城镇的形成。在该时期,渔猎生活方式逐渐被农耕所替代。该事件导致了过剩农产品的出现,并直接促使了财产私有制的加剧,进而导致了阶级社会的产生,并促成了原始社会的瓦解,形成早期资本社会,逐步形成了以贵族阶级为维护中心的集权制度雏形,而强制力也使该制度在该时期发展出了基本权力和效力,出现了较为原始的集体制度。

640-13

在夏商周时期,古蜀出现了封建社会的雏形。此时农耕社会已经完全形成。精神文化也到达了新高度。从太阳神鸟等精神图腾也可以映射出当时逐渐成熟的以统治者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古蜀文明从现在起迈入了王朝的门槛,进入了继初期后的成型阶段,为后期国家的完全形成做了铺垫。

640-2

在战国时期,古蜀的开明王朝一直与秦周旋。作为一个的封建国家,开明王朝有完善的行政手段和权力体系。与其他国家不同,开明王朝在建立初期采用了禅让制,使得外地制度流入蜀地。制度之间交流融合,促进了蜀地的制度发展,社会进步。继秦以后,成都一直作为郡县等地方存在,所以并无单独的制度变化。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古蜀的制度变迁与其他文明大体一致,只不过存在时间较短,所以仅止步于奴隶制社会。

● 关于先秦古蜀文明的人民生活方式及科技进步的论述

先秦古蜀文明大约形成于距今6300至5000年,朝代不断更迭,每个朝代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科技都呈现了不同的快速发展。

宝墩文化(距今约4500~3700年,蚕丛时期)

宝墩文化主要是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其最著名的技术是宝敦古城的古城墙。建筑城的面积在10-60万不等,这说明了城墙长度绝无仅有,所需细节也更加复杂,说明当时科技发展之快。据史料记载,古蜀人民已经熟练掌握了切割、磨光、钻孔等技术,生产技术已十分先进,并且出现了手工业产品,也说明人们已经开始重视生活水平。

三星堆文化(距今约3700~商代末年,鱼凫时期)

 

三星堆文化的科技特色在于开创出了具有自身精神文化特色的青铜技术。在360万平方米的三星堆古城内,发现了建筑密集的房屋遗迹,众多的手工业作坊,大火坑。由此可见鱼凫时期国富民安,并且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并且,出土的文物造型奇特、外观更加精美,对生产也有更高的要求由此可见当时的金属冶炼技术和玉石加工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体现出了科技飞跃似的进步和人们对于生活品质进一步追求。

晚期蜀地文化(公元前600~316年,开明时期)

晚期古蜀文化,即开明王朝时期,相当于中原春秋时期至秦到巴蜀前,是古蜀文明发展的最后一个高峰。随着铁器的传入,铁器时代就此开始,其铁器也可以代表科技的进步和对外的交往的成熟。这时,漆器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战国时的“漆床”、“木椁墓”即使放在现在都是数一数二的精品,把科技推向了一个至高的境界。

古蜀人民的生活与科技,一直以来都是息息相关的。在古蜀人民生活与科技发展的同时,也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成为了历史上的一颗明星,照亮着华夏文明的前行。

● 探究先秦古蜀文明的精神文化

 

古蜀文明的精神文化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即:(1)新石器时代中期(2)宝敦时期(3)夏商周时期(4)春秋时期。

640-14

首先,新石器时代中期,距今约6300~5000年,这一时期人民的生活联系已从血脉转为地域,相同地区的人连接在一起,形成了部落。但此时制度尚未形成,人们的行为都由以精神信仰为中心的基本道德约束。此时期所出土的所有文物均含有水纹及波浪纹装饰。再结合其出土地区及其他遗迹,发现此时几乎所有文明都生活在岷江流域,生活生存对水和河流有较高的依赖。所以不难判断,此时的文明对于河水有着非同一般的崇敬,其精神文化和图腾均以河流为主。此时期代表遗址有边山堆遗址、大溪遗址等等。

640-15

接着,来到宝敦文明。上述所讲的新石器时代中期的文明都属于零散状态,未形成统一整体,但文化的相同,致使他们逐渐聚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的大聚落,这就是宝敦文明。宝敦文明其实不是一个聚落,而是一群聚落的统称。此时,各个小部落聚在一起形成大聚落,建立了城市,并形成了一个初步的集体社会,开始有了基本制度。但不同的城镇依旧是独立的个体,城与城之间只保持着最基本的类似外交的联络。此时渔猎的生活方式渐渐转变为农耕,人民也对河流不再过分依赖,所以这一个时期并没有对河表现出明显的崇敬,精神图腾并不明显,为后来三星堆及金沙文明在精神上的巨大转变作了铺垫。

之后,就是夏商周时期,这一时期中,因为夏商周三国的疆域均未触及蜀地,所以此时的古蜀文明依旧是自然生长。这时封建国家的雏形已经形成,渔猎文明已经全面转变为农耕文明,冶铜技术逐步成熟,精神文化也由河流转变为对天空的崇尚,例如太阳、神明等等,其中典型代表文明为三星堆文明、金沙文明与十二桥文明。同时,其精神文化的丰富也体现了当时文明的物质优越。

在古蜀文明离形成国家仅一步之遥时,开明王朝的到来加快了这一进程。据史料记载:“开明五世(一说九世),迁都成都”。至此,古蜀文明彻底转化为封建国家文明。这一时期的工业继续发展,出现了漆器。精神文化信仰也由天空转化为大石,由此可见,开明王朝的物质生产也不断侧重于民生。而自秦朝之后,成都作为郡县存在,祭祀活动便逐渐衰落,远不如先秦时这般兴盛。

以上即先秦古蜀文明的精神文化,其实精神文化也反映着现实社会面貌,分析精神文化,也是分析社会。

640-3

● 探究先秦古蜀文明的对外交往

对外交往有两个重要因素:交通、商业贸易。

首先是交通,李白曾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可他不会想到,在千年之后的考古研究中,开凿的蜀道、深受良清文明影响的金沙玉琮、在欧洲畅销的蜀锦,标致着“蜀道之难”从未影响到古蜀人与外界交流的脚步,他们和外界交住,远远起出我们的想象。

640-4

在当时,交通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陆路:蜀道,秦蜀之路早在三千多年前被踩开。经资料查阔,最出名的是金牛道,传说是秦人用石牛与金子骗蜀人开凿的,其实是为了攻打蜀国,这个传说虽不能确定真实性,但说明了金牛道在很久以前就有出现了。若把秦蜀二地比作一位巨人,那么,蜀道乃是巨人肩上的一个扁担。秦蜀古道的称呼说明了它的走向和区域,而它所通向的关中,汉中、蜀中,都曾出现灿烂的青铜文明,2018年成都博物馆所举行的“秦蜀之路,青铜文明展”的活动以文物形式呈现。证实了在商周时期,秦蜀先民开始利用古道进行文化住来。“难于上青天!的蜀道早在三千多年前被踩了出来。蜀道起源时间不晚于5000年前,夏商周初步形成,战国时期已完全形成,是东亚大陆形成最早的交通干线之一。

二是水路——长江,古蜀人的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来源。

长江作为两河流域之一,发源了许多文明,在它的一头一尾分别是古蜀文明与良渚文朋。在距今5000年左右,高山古城与宝墩遗址已经发现了水稻的遗存。那时,水稻产地在长江中下游,这些水稻是被船带过来的,还是在无数经济贸易中得到的,这仍未考证。但我们可以想象成都人得到水稻时的欣喜。千里之外的神秘作物,居然与成都的环境如此契和。总而言之,古蜀人用陆路、水路交往,为古蜀文明添上了亮丽多彩的一笔。

其次,谈到商业贸易,不得不使我们想到一个陌生而熟悉的名词——丝绸之路。如果说中国是丝绸历史长河的起源,那么,古蜀的丝绸文明便是那起源的起源。古蜀丝绸文明,沉淀了上千年的历史,从传说中的嫘祖到养蚕技术的传播,沉积着一代又一代古蜀人的智慧。可是这些丝绸货物往哪里运呢?

《成都简史》中介绍了一条三千多年前鲜为人知的丝路,从成都出发,通过云南进入南亚与东南亚。如今在南亚出土了与金沙遗址、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文物样式一致的文物,三星堆也出土了来自印度洋的海贝。以此类推,我们发现:古蜀目其实很早便与外界通过一条道路发生联系。

古蜀人与此同时,把一批批丝绸经“难于上青天”的蜀道运到秦的都城—长长安,再从大安运往西域、中亚和世界各地,川商先祖用锲而不舍的精神开辟了丝路,在历史上留下辉煌的一笔。

先秦古蜀文的对外交往,并不是想象中那么落后与困难,他们文往的方式与范围,远远起出我们的想象。足以见得,古人的智慧,在历史上留下了一颗璀璨的明星。

640-5

以上就是我们第七小组全体成员对《揭秘消逝在时光里的先秦古蜀文明的所有研究内容。这一时期的古蜀文明,作为天府文化的起源和独立发展的文明个体,其文明的交替和制度的发展具有很高的代表性研究价值,对于人们了解先秦文明的演变规律仍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640-6

品·学子佳作

 

跨越千年的思考

刘辰雨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今天,我们来到了成都博物馆,共同探究成都的前世今生。

成都博物馆·唐宋馆藏精品  

团窠对兽纹夹联珠对鸟纹半臂

唐(618-907年)

在研学过程中,一件衣服吸引了我的注意,凑上去细看,名称更令人咂舌——团窠对兽纹夹联珠对鸟纹半臂。名字中虽没提是件衣服,但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团窠”点明了花纹种类;“对兽纹夹联珠对鸟纹“更是细节描述了花纹所示内容,最后”半臂“说明这是一件短褂。光是看名字,就让人联想到衣服的样子,简之最繁、繁中最简,可谓不得不让人称赞。

最初为之侧目,是因为这衣服独特的着色。远远望去,通身暖色调,全身布满花纹,在一大堆“简朴”的文物中脱颖而出;两袖与衣领的着色要深于其余部分,让繁碎中又多出一丝“设计感”,让我从现代人的审美来观察,也不得不发出赞叹。于是我开始思考,设计师为何要这么设计。兴许是审美,但从未听闻唐代流行简朴之风;可能是外界破坏,但实在无法明白同一种布料为什么会形成两种颜色。这是我细看介绍,才知道原来是布料不一样。双袖及衣领部分使用了新疆的布料,而其余部分则是蜀锦。疆锦使用的是胭脂虫染色,抗氧化能力很强;蜀锦所使用的化石染料则相对较易氧化,所以在时间的长河中,大自然便促成了这件精妙绝伦的宝物。

我不禁赞叹,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赞叹时间的美。但这也让我反思。疆锦的染料来源于自然,得以保存长久;现在的染料大多人工合成,或许几乎不会氧化。这背后的变化看似是进步,确是自掘坟墓。染料氧化属于自然现象,为一己私欲而认为改变自然现象,必定是不合乎常理的,也必然会对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不可逆的损伤。事实上,这类染料不易氧化的背后,是几乎无法自然降解的事实,这样看似可以长期保存,实际上是对大自然环境不断的伤害。

用胭脂虫着色的方法如今在大部分地区已经绝迹,为了保护自然,我们应该重新拾起这件“瑰宝”。我想,这才是“团窠对兽纹夹联珠对鸟纹半臂”跨越千年所带给我们的最珍贵的思考。

640-16

大道行思

明德至善

 

640-17

扫描抖音号及视频号二维码

 探索新津成外更多精彩

640-18

文字 | 宣传中心采编组  初2020级翱翔班  

 

 

0-6


声明:“芊爸升学圈”所推送文章,除非确实无法确认,我们都会注明作者和来源。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联系我们,我们会在24小时内删除处理,谢谢!^_^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芊爸升学圈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ish188.com/2021/09/08/12049.html

作者: 芊爸

芊爸陪你升学。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hhyyy9@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